中文 / English

神舟租车将于9月在香港IPO 英文名已改为CAR Inc


 8月22日新闻,据《创业家》了解,神州租车将于9月在香港上市。而在今年7月份,神州租车公布,公司英文名称将由China Auto Rental Inc.更名为CAR Inc.,中文名称将维持不变。上市,公司英文名称弱化“租车”,凸起“汽车”服务的概念,这都意味着神州租车的野心不仅在于做中国最大的租车公司,还要成为中国领先的综合汽车后服务平台。

 
    与2012年4月美国上市时相比,神州租车发生了特别很是大的转变,正是这些转变让神州租车牢牢建立了本身的竞争壁垒,并进而让本身转身成为中国领先的综合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商。
 
    假如说汽车之家、易车是用媒体作为入口,吸引海量想开车、买车的人群,那么神州租车其实是一家重度垂直公司——先拿大量的钱,购买和建立重大的车队,提供标准化的租车服务,吸引用车人群,并在此基础上,衍生出浩繁汽车后服务。
 
    据神州租车的招股书,2011年12月,神州租车还仅有44.7万名小我用户和3500名企业客户,2014年3月已分别涨到177.6万名和1.2万名。其实陆正耀做UAA的时候就积累了数百万的汽车相干客户,其转身做租车照旧有许多用户积累,也对做用户有清醒的认知。
 
    与此同时,神州租车在长达7年的发展历史上,在中国所有省份的70个大城市建设了近720家直营店,覆盖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型机场和高铁站,尤其是从2013年12月起,在神州租车的非直营市场——152个城市建立191个加盟店(截止2014年3月31日数据),并且这个网络还在敏捷扩张。
 
    由此,神州租车建立了一张由179万用户+5.3万辆汽车+近1000家线下门店组成的重大的汽车后服务O2O网络,这张网络有可能是中国最大的。
 
    这张网2011年、2012年的收入绝大部分照旧出租汽车的收入,占比分别达94.7%,96.9%。但到2013年,租车收入只占81.7%了,进入2014年稳固在85.6%。而神州租车二手车的营收占总收入的比例从2011年的5.3%攀升到2013年的18.3%。
 
    可以想见,自己就拥有最多二手车资源的(神州租车全资购买的新车平均30-36个月镌汰成为二手车)神州租车将会行使这张大网,辐射一、二、三、四线城市,变成中国最大的二手车贩卖平台(三四线城市自然是二手车的紧张贩卖市场)。
 
    除了二手车贩卖,神州租车还可以做新车贩卖,事实上神州租车一向在通过融资租赁和以租代购产品贩卖新车,尤其在限牌城市、拥有牌照资源的上风将助力神州租车这两款产品的大卖——客户可以通过使用神州租车的牌照来实现用车的目的。当然,由于神州租车聚集的人群自然就是潜在的买车人群,它也有可能变成比较大的汽车团购平台。
 
    在增值服务方面,神州租车不但可以售卖汽车保险、汽车保养等服务,还可以变为平台,让更多的汽车后服务提供商在神州租车上提供服务。一个值得想象的地方在于,因为神州租车在市面上跑的车都是其可控的,因此可以考虑以这些车为节点,组建车联网,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发产品和服务。这个市场的想象空间伟大!
 
    另据了解,神州租车目前已经在全国建立和收购了20多家补缀厂,开始涉足并发力汽车维保系统。综上所述,如许神州租车就以租车服务为基础,打造成新车、二手车买卖和汽车维保买卖等汽车后市场的综合服务平台。新车贩卖电商、二手车贩卖、汽车维修保养、车联网等,这四个领域,无论哪一方面神州租车发力,都将具有相称的想象空间。
 
    另外,关于轻重资产之争,神州租车和京东的案例已经说明,一个模式要具有竞争力,轻重必须合适才能走的更远。
 
    许多人认为,像神州租车如许的租车公司太重,必要砸大量的钱。而像P2P等新兴的汽车App,不用花钱买车,整合社会上闲置的私家车,或者浩繁出租公司的车辆,将能更快地捉住用户,获得更大的发展。但有如许观点的人忽略了,其实在目前的管制环境下(90天以下不能用代驾,而且不许可私家车拉客),尤其是上海、北京近期都出台严酷的规定,私家不能出租,更不能提供违法代驾服务,还不说私家车出租风险(比如租走被偷换零件、违章处理、做违法事件等),这些政策壁垒将是悬在这些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生死未卜。神州租车要冲刺上市,天然不能去碰代驾、“黑车”等有可能带来法律风险的领域。
 
    据《创业家》&i黑马观察,近两年上市的公司中,很少有特别很是轻的公司,无论是京东、58同城照旧去哪儿,都稀有千人的壮大地面运营团队,尤其是京东,其成功之处更在于建立物流和线下服务,在互联网思维下铺设重资产才走出差异化道路,在竞争中制胜。
 
    神州租车也是靠强运营(PC+APP+呼叫中间+门店)建立了本身的竞争壁垒,这个壁垒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会更具有上风——截止2014年3月31日,神州租车已有24.4%的订单来自手机端,这个比例与京东、天猫基本持平。